【简要病史】男,55岁。复视伴左眼睑上抬无力1个月。体检:神志清楚,左眼睑下垂,左侧瞳孔缩小,左眼球向内、上及下方活动受限。
【CT与MRI所见】CT平扫(图32a)显示鞍区偏后、边界欠清的肿块,稍高于脑实质密度,最大径4.0cm,CT值39HU左右,内见斑点状与结节状钙化影,斜坡上端骨质破坏。TiWI(图32b,c)显示肿瘤大部为稍低信号,内见条状及斑点状稍高信号,垂体柄及漏斗受压前缘。双侧颈内动脉轻度包绕。T2WI(图32d)上肿瘤呈不均匀高信号,中央为斑片状稍低信号。增强T1WI(图32e,f)病变不均匀、明显强化,垂体柄及垂体强化正常。
【手术后病理诊断】斜坡脊索瘤。
【病理与临床特点】脊索瘤(chordoma)是一种相对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起源于脊索残余,斜坡是其好发部位,仅次于骶尾部。脊索瘤约占颅内肿瘤1%,颅内者占所有病例1/3。斜坡脊索瘤可位于其上部(蝶骨基底部)及斜坡前缘(枕骨基底部),也可位于斜坡后外侧(颞骨岩尖),少数见于邻近的蝶窦、鞍区,甚至鼻咽部,罕见于鼻窦及硬膜下。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岁左右男性多见。肿瘤生长缓慢,但由于其邻近为多种重要结构,因此预后并不理想。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复视,其他症状包括脑神经麻痹、头痛。
【影像学特点】影像学特点是斜坡及其邻近的软组织肿块,斜坡或其部分骨质破坏,肿瘤呈膨胀性生长,可见残留骨或钙化。CT表现为斜坡中线区伴膨胀性骨破坏的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楚,瘤内不规则残留骨或营养不良性钙化。增强扫描轻度到明显强化,不强化区代表黏液样或胶样基质。MRI对肿瘤与邻近结构关系的显示优于CT,但骨质改变及瘤内钙化判断不如CT。由于斜坡骨髓高信号的对照,T1WI可清楚显示肿瘤呈轻度低信号及等信号肿块,瘤内出血或黏液成分表现为高信号,此时行T2*WI或SWI可鉴别两者(出血为低信号)。T2WI上肿瘤为高信号,其病理基础为瘤内含水较多及瘤细胞呈空泡状,肿瘤钙化、出血及黏液样区域为不均匀低信号,有时可见肿瘤内低信号分隔样改变及肿瘤分叶征。增强T1WI显示中度至明显强化,少数轻微强化或无强化,不强化的低信号区使肿瘤呈蜂窝状外观。脂肪抑制技术有利于区别肿瘤强化与斜坡骨髓。软骨样脊索瘤预后较好,其MRI特点为内见短T1、长T2信号成分。脊索瘤对颅内血管如颈内动脉及基底动脉等推移、包绕及狭窄,CTA与MR检查(MRI 与MRA)均可清楚显示。脊索瘤术后易复发,但很少出现颅外转移。
【鉴别诊断】包括:①软骨肉瘤:常偏中线分布,内见线状、结节状或环形骨化;②脑膜瘤:脑膜尾征及明显、均匀强化,无骨质破坏;③鼻咽部恶性肿瘤:可侵犯斜坡骨质,但主体位于鼻咽部黏膜或黏膜下,易出现颈淋巴结转移;④侵袭性垂体瘤:可广泛破坏鞍区骨质,包括鞍背及斜坡,无钙化,T2WI显示腺泡样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明显;⑤转移瘤:成人颅外恶性肿瘤可侵犯斜坡,包括肾癌、肝癌及肺癌。乳腺癌,一般强化明显,合并其他部位转移灶。
【简要讨论】斜坡脊索瘤可位于斜坡或其附近,CT与MRI多方位成像有助于判断肿瘤中心位置,影像学上具有一定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