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医脉通首页

第51期:“4+7”带量采购,您的态度是?

“4+7”带量采购,指的是由政府主导、以全国或部分地区为单位,进行药品的集中招标,由药企报价,选价低者中标,并进行统一采购。该政策的实行,对医生来说:一是灰色收入将大幅减少;二是受市场价格变动影响,药品短缺会成为新常态。三是最低价中标,可能会存在潜在的质量问题,医生用药需更加谨慎。在降低药品价格与保障药品质量、更好地满足民众就医需求之间,该如何做好平衡,还需要继续探索。而在这条路上,发挥医生和医院的积极性,更是重中之重。 那么,您对于“4+7”带量采购的态度是什么呢?发欢迎发表您的看法! 【本期最赞评论可获得50麦粒,若点赞数相同则以评论时间先后为准。截止时间为6月20日0点】

第50期:医院实行钉钉签到的利与弊,你怎么看?

钉钉,是时下很多企业进行考勤管理的方式。据了解,现在不少医院也开始实行钉钉签到了。钉钉功能强大,可以覆盖包括随访、排班、移动保修、培训管理、电子病历、公文流转、审批、院长日报等医院管理的各方面功能。对于医院来说,使用钉钉进行管理,不仅可以实时呈现各项数据,还能拥有专业的分析功能,甚至可以推动决策进行。 可对于大部分医生来说,觉得每天使用钉钉进行签到十分不方便。作为一名医生,不会存在迟到、早退的情况,用钉钉这种形式捆绑着每一位医生,实在难以理解。甚至有的医院还要求每天多次进行钉钉签到,简直是为医生找麻烦。 那么您认为,医院实行钉钉签到,合理吗? 【本期最赞评论可获得50麦粒,若点赞数相同则以评论时间先后为准。截止时间为6月13日0点】

第49期:学医不从医,可惜吗?

培养一名医生要多长时间?我国目前发布的医生培养模式主要是“5+3”模式,一名合格的医生从学校到岗位至少要8年。然而,医学生苦读寒窗近十载,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学成后选择放弃从医。 为什么呢?也许是因为当今中国医疗体制确实令人寒心,医患关系一触即发,医生群体甚至无法正当保护自己;也许是因为医生这个职业不能有任何差错,不能情绪化,需要时刻保持冷静,实在过于严苛。但是另一方面,医生这个行业专业性又极强,改行不易,自己学了这么多年的医学,不能轻言放弃。 那么您觉得在当今社会下学医不从医是否可惜呢?原因又是什么? 【本期最赞评论可获得50麦粒,若点赞数相同则以评论时间先后为准。截止时间为6月6日0点】

第48期:医乃仁心,还是医乃科学?

【医乃仁心】说的是有很高的道德标准,面对患者时刻怀着“仁义之心”,将道德评价作为最高追求。作为医生应该关切、关怀患者,让患者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将患者的意愿做为治疗的最高标准。时时刻刻为患者服务。认为医疗事故是可以避免的纯粹人力导致的。 【医乃科学】认为医术即为科学。用科学的方法治疗患者,不必对患者有过多的道德关注及其他的情感联系。疾病治疗高于患者其他需求,对待患者犹如对待科学本身。用理性的思维寻找最科学的治疗手段。认为医疗失败是存在概率的必然发生的事件。 如果二者不能同时拥有,你更赞成哪种观点呢? 【本期最赞评论可获得50麦粒,若点赞数相同则以评论时间先后为准。截止时间为5月30日0点】【中奖用户:yzk6562 麦粒已发放 】

第47期:“医不自医”的说法,你赞同吗?

“医不自医”的说法由来已久,说的是医生最好不要给自己或家人治病,因为疾病发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时,在诊治过程中容易掺杂不必要的忧虑,影响客观的分析和诊断,从而导致误诊误治。而有些人认为,在专业符合的前提下,医生给自己或家人看病,既知其人又知其病,对症下药,会事半功倍。那么,您对医不自医的看法是什么呢?如果疾病发生在您或家属身上,您是否会选择自医呢? 【本期最赞评论可获得50麦粒,若点赞数相同则以评论时间先后为准。截止时间为5月23日0点】【中奖用户:2489032 麦粒已发放】

第46期:抗生素滥用加速“超级病菌”蔓延,你怎么看?

近日,「超级真菌在美国多地爆发」、「中国确诊18例超级真菌感染」等新闻相继登上微博热搜。本次引发关注的耳念珠菌是一种院内感染菌,多发生于抵抗力脆弱的住院病人,因此普通大众可不必过于恐慌。但这次事件再度敲响了“抗生素滥用”的警钟,这是全世界都在面临的严重问题。 数据显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生素医院内使用率是30%,而我国院内综合使用率目前已超过70%。在使用抗生素的人群中,绝大多数属于滥用抗生素,真正需要抗生素的患者不到20%。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已成为抗生素滥用情况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作为医生,您对于抗生素滥用的想法是什么呢?请发表您的意见!

第45期:公立医院设立咨询门诊,你觉得可行吗?

在本月结束的“两会”中,不少医疗相关的提案广受关注。其中,全国政协委员、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关于“公立医院试点设立咨询门诊,邀请退休专家错峰会诊”的提案引发热议。 白岩松表示,分级诊疗在一些地方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导致部分公立医院仍然人满为患。“很多到专家门诊去的患者,不是去看病,而是去咨询。是在别的地方初诊过了,找专家再来确诊一下。患者没有那么强的专业知识,其实咨询是越来越多患者的现实需求。”因此,白岩松建议,设立咨询门诊要形成错峰,比如上午是传统的临床门诊,下午开设由专家和退休的资深医生的咨询门诊。 关于这一提案,有人提出质疑:如果是在大医院设这个门诊,大医院就越来越大了,分级诊疗就无法实现。再者,正常的看病就诊本身就包括咨询的过程,这个提案只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设定,不易实现,甚至有增加医患矛盾的风险,还需慎重考虑。 对于该提案,您觉得可行吗?说出您的看法吧!

第44期:公共场所遇到危重病人,救不救?

3月17日,广西一女医生在乘坐动车过程中听到广播求助后,救治了一名患病乘客。令她没想到的是,在结束救治后,乘务员要求其出示医师证,并现场“签字画押”说明救治情况,救治过程更是在她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全程录像。其实在这种情况下,铁路部门才是突发病情的救助义务人,但当事医生还是选择了出手相助。 现实中,医务人员在急救过程中可能出现处置不当、结果不良等问题,两种情况均可能引起法律纠纷,让施救医生承担时间、金钱、心理压力等方面的巨大成本。 那么,作为医生的你,在公共场所遇到危重病人,要不要救呢?请发表您的看法!

第43期:法律意义上的“假药”,我们还要不要告诉患者?

近日,山东聊城卡博替尼(Cabozantinib)“假药”事件再次引发热议:聊城市肿瘤医院陈宗祥医生出于为患者病情考虑,向其建议了这款尚未在国内上市但被证明对多种癌症广泛有效的抗癌药物。并在家属多次请求下,为其介绍了购买渠道。但最终该患者因医治无效不幸病亡,患者家属将陈医生投诉至相关部门,认定该药应按假药论处。目前陈医生被责令暂停一年执业活动,并免去肿瘤二区科主任职务。 有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5年,全球创新的42个抗肿瘤药物,在美国全部可以应用,而在我国仅有4个可用。在我国上市的典型新药平均比国外晚5至7年。按照规定,没有在中国上市销售的药物,就是法律意义上的假药。 去年,电影《我不是药神》的上映也曾引发公众对于医学“真药”与法律“假药”之间矛盾的思考。而对于“救人为本”的医生来说,面对这个问题,该如何抉择? 请表达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