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语
针对棕榈酸帕利哌酮(1个月剂型,PP1M)的临床价值,业界已形成共识;然而,关于PP1M前两针的剂量选择,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些医生主张严格遵循说明书及国内外专家共识推荐,坚持采用“150mg-100mg”的初始剂量;另一些医生则认为,患者情况复杂多变,“150mg-100mg”仅仅是“参考”而非“规则”,应灵活变通。初始剂量之争的背后,或许反映了精神科宏观治疗哲学的差异。
“150mg-100mg”是规则,应严格遵循
“150mg-100mg”是参考,宜灵活应变
【我关注优质证据】证据明确显示,PP1M采用负荷量起始给药模式可较快起效,维持有效血药浓度,且耐受性良好。
【我关注起效速度】如采用较低负荷量(如75或100mg),帕利哌酮血药浓度在1.5-2周后方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难以满足临床实际需求。
【我关注法律风险】国内医疗大环境并不乐观;如不按说明书操作,一旦出问题则可能面临法律风险。
【我关注起效速度】如采用较低负荷量(如75或100mg),帕利哌酮血药浓度在1.5-2周后方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难以满足临床实际需求。
【我关注法律风险】国内医疗大环境并不乐观;如不按说明书操作,一旦出问题则可能面临法律风险。
【我坚持个体化用药】个体化用药是精神科需要遵循的重要治疗原则之一;抗精神病药口服剂型如此,长效针剂没有理由有所不同。
【我坚持让更多患者获益】临床情况复杂多变,一些患者(如轻度肾功能不全)并非使用长效针剂的禁忌症;应给予这些患者使用长效针剂的机会,如通过使用较低的起始负荷量。
【我坚持让更多患者获益】临床情况复杂多变,一些患者(如轻度肾功能不全)并非使用长效针剂的禁忌症;应给予这些患者使用长效针剂的机会,如通过使用较低的起始负荷量。
6人 (42%)
8人 (58%)
1人评论
2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