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嗪类利尿药
噻嗪类药物利尿机制相同,利尿作用较弱,起效慢,但作用较持久,毒性低,应用较为广泛,其中以氢氯噻嗪最为常用。
氢氯噻嗪
(一)体内过程
脂溶性较高,口服65%~75%的药物被吸收,一般口服后16小时呈现利尿,4~6小时达作用高峰,并持续12~18小时。药物主要分布于肾脏,主动从近曲小管分泌,95%以原形从尿中排出,24小时内排出量为71%。可通过胎盘,进入乳汁。
(二)药理作用
主要作用在髓袢升支粗段的皮质部和始段远曲小管管腔膜上皮细胞Na+-CL-协同转运载体,与Na+-CL-协同转运载体竞争CL-结合点,影响此载体转运Na+、CL-,减少Na+、CL-的重吸收。排出Na+可达滤过量的8%从而产生利尿作用,因增加了远曲小管、集合管管液内Na+的浓度,促进K+的分泌,尿中排K+增多。同时还可增加Mg2+的排泄,增加近曲小管对Ca2+的再吸收。只有轻度碳酸酐酶抑制作用,使尿中排出HCO-3增多。
体内酸碱平衡的变化,并不影响其利尿效果。但当肾小球滤过率低于每小时25ml时,则使相当的Na+量不能输送至作用部位,则难以发挥利尿效应。即使再加大剂量,效果并不随之而增加,且易于出现不良反应。
近年来发现肾性尿崩症患者远曲小管内腺苷环化酶活性降低,cAMP含量减少,降低了远曲小管对水的通透性和再吸收。而氢氯噻嗪能抑制磷酸二酯酶,使肾小管细胞中cAMP增加,提高了远曲小管对水的通透性和再吸收,尿量减少,故认为氢氯噻嗪兼有抗利尿作用。
(三)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水肿,对心源性水肿的效果较好,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轻中度心源性水肿时常为首选药。疗效快且安全,尤其对心室率不快的更为适用,利尿剂不增加心排血量,应与强心药同用。肾性水肿的疗效与肾功能损伤程度有关,轻者效果好,重者则差。
广泛用于高血压治疗,利尿药是治疗容量依赖性高血压的基础药物,能降低高血压病人卒中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死率,但能增加冠心病的病死率,与钾的丢失易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有关。对有心肌梗死、糖尿病、心律失常病史者慎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手术前抗高血压1~4级阶梯性治疗,氢氯噻嗪均可作为基础用药。可用于尿崩症治疗。
常用剂量为每次25~50mg,每日2次。
(四)不良反应
长期反复应用可引起低血钠、低血氯及低血钾,以低血钾尤为重要,表现为软弱、疲倦、眩晕、恶心、呕吐等。同时可增强强心甙对心脏的毒性,易出现心律失常。用药时应注意血钾监测,合用保钾利尿药或间断用药,即服药3~4天后间竭3~4天再服用。低血镁经常与低血钾同时存在,有时由于低血镁使低血钾难以纠正,而合用保钾利尿药对低血镁也有防治作用。
此药可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故能使肾功能不全病人血中尿素氮升高,甚至导致肾功能衰竭,禁用于肾功能重度障碍者。还因有抑制碳酸酐酶的作用,使尿酸度降低,NH3的分泌减少,对肝功能减退的病人有引起肝昏迷的危险。由于能抑制胰岛素的释放及葡萄糖的利用,可使血糖升高,尤当大剂量应用时;还可升高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但不影响高密度脂蛋白,低脂饮食可防止血脂升高。由于药物与尿酸都由近曲小管分泌而影响到尿酸排泄,引起高尿酸血症,停药后可恢复,对痛风患者应慎用。极少数病人可发生过敏性皮疹,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胰腺炎等过敏反应。
(五)药物相互作用
本品与奎尼丁合用,可引起扭转型急性心动过速。皮质激素和两性霉素B可加重氢氯噻嗪引起的低血钾。本品与氯磺丙脲合用,减弱后者的降血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