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麻下的意识、学习与记忆的关系学习与意识的关系并不简单。人类学习大多是外显的,因为人们学习时常常是有意识的。然而当太快地给予受试者以信息,让其不足以有意识地感知时,或者当受试者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接受信息时,无意识学习就会发生,这称为内隐学习。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均可以产生记忆。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以及再认或回忆。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记忆就是对输入的信息编码、储存和提取。根据提取阶段的意识性,记忆可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外显记忆是个体需要有意识地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的记忆,它所涉及到的是被试明确地意识到的,并能提取出来的信息。内隐记
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其特点是人们并没有觉察到自己拥有这种记忆,也没有下意识地提取这种记忆,但它却在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表现出来,诸如残词补全、词干补笔、词汇判断等。内隐学习可以产生内隐记忆。外显学习可以导外显记忆,也可以导致内隐记忆,如当受试者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当换一个环境进行记忆测量而又不给以有助于外显回忆的暗示时,许多观点认为麻醉深度是麻醉药物的抑制与伤害性刺激的激惹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状态,取决于手术刺激、催眠药和镇痛药三个因素。手术刺激的增强、药物的不足以及麻醉系统的故障,均可以引起麻醉深度和意识水的变化,甚至出现“清醒岛”。Griffith等的研究也认为随着麻醉药剂量的增加,意识是逐级变化的,而不是全或无的。全麻期意识变化的复杂性也直接影响着学习与记忆。已有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麻醉足够深),患者仍能进行内隐学习。
2. 全麻下意识的判断
意识如何定义至今仍在争论,但是至少不能认为麻醉下对指令有反应的患者是无意识的。基于此,许多研究以指令反应消失作为意识消失的标准。使用肌松药后以隔离前臂法来判断意识是否消失。隔离前臂法(IFT,isolated forearm technique)是指全麻过程中使用肌松药前应用血压袖带将前臂血流阻断,以便在注射肌松药后免受其阻滞作用,麻醉者可通过病人前臂的反应来判断指令是否被病人接受执行。IFT在临床上使用已超过20年,但至今仍未能普遍应用于检测术中知晓。一些学者认为这项技术不可靠,临床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
① 使用IFT时,指令反应与浅麻醉的临床体征相关性差。
② IFT仅能使用20分钟
③ 有目的的前臂运动与反射性前臂运动很难区分。
④ IFT反应与术后回忆相关性差。
另一些学者认为以上批评是对IFT的根本误解。他们认为:如果患者手术期间有指令反应,说明患者不是无意识的,而不论其临床体征如何,在这些情况下是临床体征不可靠,而不是IFT不可靠。合理选择肌松剂的种类和剂量,IFT20分钟限制也是不存在的。前臂的有目的运动和反射性运动也可以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加以区分,如嘱病人听到话语时握2次手、感到疼痛时握3次手,这样通过握手的次数和反射性运动加以区分。IFT与术后回忆的相关性不好,说明麻醉期病人有指令反应的意识水平下,信息可能不被储存或者以一种不能通过术后自由回忆的方式贮存起来。目前还不清楚记忆以一种“可挽回”的方式储存所需要的准确条件。IFT应当作为意识判断的金标准,它直接反应意识,而其他脑电指标都是间接反应意识,应由IFT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