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管可产生许多不良反应,这些反应类似于在浅麻醉下进行气管插管操作所造成的问题,包括呼吸道局部反应及其全身反应(心血管系统和其他器官系统)。虽然大多数病人可以耐受这些不良反应,但偶尔亦可造成一些严重的不良后果,尤其是合并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
表1 气管拔管的病理生理学影响
一、呼吸系统
梗阻
呛咳
屏气
二、心血管系统
心动过速
血压升高
肺动脉压升高
三、中枢神经系统
颅内压升高
四、眼
眼内压升高
二、临床意义
(一)呼吸系统
由于许多原因,拔管后可出现上呼吸道梗阻。在许多情况下,上呼吸道梗阻的原因是:全身麻醉药和肌肉松弛药的残余作用导致支撑上呼吸道的肌肉张力降低。此类呼吸道梗阻通过手法操作(如仰头和托下颌)或应用器械(如口咽和鼻咽通气道)一般可相当容易地得到解决,但是,如果处理不及时,则可因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而导致致命性后果。
对拔管的呼吸道反应包括咳嗽和屏气,这些反应不仅与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有关,而且可影响手术效果,如施上呼吸道或听道手术的病人,拔管时呛咳可导致伤口裂开及出血。
(二)心血管系统
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包括心率增快和血压的明显增高。肺动脉压和肺动脉楔压亦明显升高,这些心血管反应的机制基本类似于气管插管,即交感—肾上腺系统活动增强,导致心率、心肌收缩力、全身和肺血管阻力增加。
在冠心病患者,拔管时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可破坏心肌的氧供需平衡,从而导致心肌缺血。拔管后在一些病人已发现心肌缺血的生化和心电图表现。虽然拔管时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对大多数病人不会造成不良后果,但在少数冠心病患者,一次严重心肌缺血发作即可造成致命性后果。
在高血压病人和严重妊娠高血压病人,对拔管的心血管反应类似于气管插管,此种高血压发作可导致急性左心功能衰竭、肺水肿和脑出血等。
(三)颅内压和眼内压
由局部和全身拔管反应造成的继发性影响包括眼内压和颅内压增高。在施眼内和颅内手术的病人,拔管时可见眼内压和颅内压明显升高,尤其是拔管中患者出现呛咳和屏气时。呛咳和屏气亦能增高胸内压和静脉压,从而可降低颅内和眼内静脉系统的引流量。在已有颅内压或眼内压增高的病人,其压力的进一步升高可促发器官出现缺血或水肿,从而,在一些病人,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预防和抑制对拔管的病理生理学反应。
三、预防措施
预防拔管时病理生理影响的主要措施见表2。在一些情况下,只有避免气管插管和拔管才可满意预防这些病理生理反应,因此应考虑采用毋需气管插管的全身麻醉方法或采用局部麻醉方法。
表2 预防拔管时病理生理学影响的措施
选用毋需进行气管插管/拔管的麻醉方法
局部麻醉
喉罩通气道全身麻醉
深麻醉
应用阿片类药物
应用利多卡因
应用直接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
与应用气管插管相比,插入和拔除LMA时的局部反应及心血管功能改变明显减轻。在施内眼手术的病人,插入和拔除LMA时的眼内压变化明显弱于施气管插管的病人。从而有人提出,在采用气管插管的手术病人,为减轻拔管引起的局部呼吸道反应和心血管反应,在手术结束后转复肌肉松弛药的作用前,可于深度麻醉下用LMA替换气管导管。但在有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危险病人,应禁忌使用LMA。
在持续应用吸入或静脉麻醉药维持深度麻醉的情况下拔管亦可避免拔管引起的病理生理学反应,但这些药物可抑制喉保护性反射,偶尔尚可导致上呼吸道管理困难。而且该方法亦不适用于具有胃内容物误吸高度危险及已知的困难气道病人。
可采用阿片类药物来减轻患者对清醒和拔管的不良反应。虽然阿芬太尼可减轻病人清醒中的心血管反应,但可延长拔管时间。静脉和气管内应用利多卡因可有效抑制浅麻醉病人拔管时的局部呼吸道反应和心血管反应。另外,应用直接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亦能减轻对拔管的心血管反应,如在拔管前2~5min静脉应用b2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 1.5mg/kg,不仅能有效消除拔管时出现的一过性心率增快和血压升高,而且在麻醉恢复期无心动过缓或低血压发生。(薛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