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的弹簧圈栓塞术与夹闭术的麻醉管理很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手术地点、围术期失血量及所需脑松弛度。多数医院采取全麻做弹簧圈栓塞术,而有些医院为了能够在术中监测神经功能仅仅让患者处于镇静状态。麻醉的关键问题是让患者制动、维持循环稳定、抗凝治疗并处理术中突发的并发症。
1 麻醉前评估 术前需要了解患者的一般状况及神经系统情况。对介入治疗的患者除了一般的麻醉前评估外,还需要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并要特别注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术前还需检查凝血象以指导术中抗凝治疗。
对鱼精蛋白过敏尤其是对碘及海鲜过敏的患者需要特别引起注意。有颈、背或其他部位关节炎的患者可能会影响体位及气道管理。术前应避免使用镇静药。
2 麻醉方法 根据手术、术者及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大部分医师更希望用全麻,优点为患者可充分制动进而提高成像质量、患者舒适且能够更好的维持呼吸循环稳定。缺点有术中不能进行神经功能评估,气管插管及拔管时可能引起高血压、呛咳而使ICP增高。大部分麻醉药均使循环波动小、麻醉深度易控制且苏醒迅速而平稳。目前广泛使用异丙酚镇静,患者在术中可被唤醒并能合作。其优点是呼吸抑制作用小,可在术中反复测定神经功能并能避免诱导及苏醒期的循环波动。其缺点是有误吸的危险,且应用不当可能出现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患者可突然体动。
3 麻醉实施与管理 麻醉实施与管理基本同动脉瘤夹闭术,需要注意的是以下情况:
1) 抗凝治疗 为了预防血栓形成,术中及术后均需监测凝血功能。一般情况下,术中每小时至少测定一次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并酌情给予肝素。术后继续输注肝素以预防内皮损伤及输注物质所致的血栓形成。
2) 对比剂过敏反应 目前最常用的对比剂是碘海醇。对比剂过敏反应常由其高渗透性、直接心肌抑制作用或特异质反应引起。对对比剂过敏的患者,可预防性应用激素和抗组胺类药物。
对所有行弹簧圈栓塞术的患者术后均需特别监护。大部分患者需在术后3个月内服用阿司匹林75 mg。对弹簧圈栓塞部位暴露于母体血管的面积大或术中出现栓塞并发症者术后仍需肝素化处理。
术后恶心呕吐常由对比剂和麻醉药引起。术后继续行神经监测以及时察觉新发神经功能损害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颅内动脉瘤是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主要原因,其临床症状多由SAH引起。因此,麻醉医师应熟悉SAH的病因、病理生理及其并发症,知道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及足够有效的CPP,并能采取措施预防或减少ICP的增高。具体麻醉方法有全麻、镇静,应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及患者情况等加以选择。为保证手术患者安全并能指导麻醉实施,术中可能会进行一些特殊监测,如ICP监测、神经生理学监测等。麻醉医师在围术期应尽量维持患者的呼吸循环稳定。外科医师应能够在无损伤的情况下迅速剥离、夹闭动脉瘤。这些是进行术中脑保护、手术成功及获得良好预后的重要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