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术前用药
老年人代谢率低,各器官储备功能下降,对麻药的耐受性减低,术前用药应减少为成人剂量的1/3-2/3。抗胆碱药物应慎重选用,东莨菪碱易致老年人兴奋、谵妄,应改用阿托品。老年人青光眼较多,对这类病人应禁用癫茄类药物。
(二)麻醉方法的选择
尽量选对生理干扰少、安全、便于调节和麻醉效果确切的方法和药物。
1、局部浸润麻醉与区域神经阻滞。
这是比较安全的麻醉方法,对老年人的生理干扰小,但只适用于短小手术。老年人的耐药力差,宜用小剂量低浓度的局麻药。老年人血管并发症多,局麻药中应少加或不加肾上腺素。
2、椎管内麻醉
蛛网膜下腔阻滞较少应用于老年病人,因为其阻滞平面难于控制,易致呼吸抑制和血压波动。
硬膜外阻滞用于老年人优点较多,如不抑制免疫机制,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和静脉血栓发生率低,而麻醉又较确切、完全。但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1)老年人骨质增生及椎间隙变窄,常使硬膜外穿刺困难,当直入法不成功时可改为侧入法或旁正中法穿刺,常较易成功。
2)老年人硬膜外腔静脉丛血管硬化充血,穿刺或置管时易损伤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当发生硬膜外腔出血时,不宜立即拔针或拔管,应保持引流通畅,并注意观察和及时处理,防止发生截瘫。
3)老年人硬膜外腔狭窄,椎间孔闭锁,用药量明显减少,药液易于扩散,阻滞范围易过广。60-80岁阻滞1个节段只需1ml,80岁以后更减少,但应注意个体差异。因此老人应以少量多次注药为安全,不宜单次注药。
4)由于老年人药效学的变化,使局麻药的作用强度和时间延长,老年人硬膜外腔追加药的间隔时间应延长。
5)老年人高位硬膜外阻滞时更易发生呼吸抑制,应加强监测管理。应选用对呼吸抑制较小的局麻药如罗哌卡因,辅助药物也应减量。
6)硬膜外腔阻滞时,由于血管扩张,老年人心血管储备不足,常常较年轻人更易发生低血压。围术期应适当扩容,必要时用升压药纠正低血压,预防心跳骤停。
3、神经阻滞
臂丝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由于老年人呼吸系统病理生理变化及颈短或活动受限,采用腋路法较为安全。肌间沟阻滞则引起气胸或膈神经阻滞的风险更大。
颈丛阻滞,多选用颈浅丛阻滞即可满足手术需要,局麻药中不加肾上腺素。
4、全身麻醉
随着新一代短效、速效、麻醉药的出现和麻醉机功能和监测技术的不断完善,全麻已逐渐成为当代老年麻醉的主要方法。
1)诱导方法:
诱导力求平稳,减少气管插管时的应激反应。对于估计无插管困难者,可采用快速诱导插管。而对于估计插管困难者、肺功能差、肥胖等病人,可采用慢诱导插管。
2)麻醉维持
原则上应选时效短、脏器毒性轻,麻醉深浅可调性强、术后苏醒快的药物。如静脉全麻药物中的乙托咪酯对循环影响小,吸入麻醉药中的异氟烷对心血管抑制小,是老年人麻醉时首选的吸入麻醉药。
3)全身麻醉的管理要点:
①老年人面部凹凸不平,口角常塌陷,面罩常不易扣紧,诱导时要注意垫纱布塞。
②老年人牙齿常松动、残缺不全或缺如,插管时要保护好牙齿和牙龈,以免牙齿脱落误入食道或气管。
③老年人麻醉诱导及维持的药量均应减少1/3-2/3,以免药物过量致循环意外。
④由于90%以上老年人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狭窄,诱导前血压过高者可用硝酸甘油控制血压,改善冠脉供血。
⑤老年人心动过缓属正常生理变化,若心率<50次/min,静注阿托品反应不佳者,应考虑并存病窦综合征;若术前心电图示双束支阻滞合并Ⅱ度Ⅱ型传导阻滞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应先放置临时起搏器。
⑥保证呼吸道通畅,防止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麻醉中吸入氧深度不应低于50%,SPO2≥98%,EtCO2维持于30-40mmHg。气道峰压>25cmH2O可使回心血量下降,应排除机械因素,及时用支气管扩张药。
⑦麻醉操作要注意无菌操作,减少肺部感染。
⑧麻醉中注意保暖。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减弱,麻醉中,尤其是输入冷藏库血后易出现低体温。致术后苏醒延迟,术中心律失常等。应作好保暖措施。
⑨必要的监测比选择麻醉药物更为重要,它是判断麻醉深浅,早期发现器官功能异常,指导治疗的客观依据。基本监测包括心电图、无创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尿量、气道压和潮气量或通气量、呼末二氧化碳。对心功能Ⅲ~Ⅳ级,实施较大手术的老年病人,最好放置漂浮导管,监测CVP、PCWP和CO,以便于了解左右心功能,指导输液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